材料與化工

基本信息

專業名稱:材料與化工     專業代碼:085600     門類/類別:工學     學科/類別:材料與化工

專業介紹

一、學位點情況

臺州學院“材料與化工”專業碩士授予點基于原醫藥化工與材料工程學院成功獲批,設置有“材料工程”、“化學工程”兩個招生專業,擁有先進功能材料與器件、金屬材料及其表面工程、綠色有機合成技術與應用、現代分離分析技術與資源再生等特色研究方向。

二、導師隊伍

材料與化工學位點現有碩士生指導教師68名,其中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國家引才計劃專家、國家“百千萬領軍人才”等國家級人才5人,浙江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 浙江省“錢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浙江省“151”跨世紀人才10人,入選首批“浙江省高校領軍人才培養計劃” 8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9人,省青年科學家1人,省教壇新秀1人;臺州市“211人才工程”重點資助培養人員3人,第一、二層次19人。

三、學科平臺

碩士點依托臺州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兩大“十三五”省級一流學科,擁有浙江省工量刃具檢測與深加工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浙江省制藥化工廢棄物循環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浙江省生物醫藥試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等省級平臺,以及臺州市新能源與催化材料重點實驗室、臺州生物醫化產業研究院,臺州學院三門研究院、臺州學院溫嶺研究院等市級平臺作為支撐。學位點與臺州市生物醫化產業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

四、科研成果

6年來,碩士點教師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項,省級項目近60項;發表科研論文357篇,其中SCI一區論文101篇,授權發明專利180余件,獲浙江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浙江省科技發明獎三等獎1項,以及國家一級協(學)會科技獎項6項。

五、人才培養

本碩士點前期與浙江理工大學、浙江科技學院、浙江工業大學等高校廣泛合作,聯合培養了碩士60余人。

依托學院還開設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等6個本科專業。其中,制藥工程專業為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省“十三五”優勢專業和省級重點專業;材料物理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建設專業、省級優勢專業和省級重點建設專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為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和省新興特色建設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為省新興特色建設專業、校級一流專業建設點;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為臺州市高水平建設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為校級重點專業。上述專業培養的高素質工程科技人才緊密對接產業技術創新需求,畢業生供不應求。在全校率先通過制藥工程專業工程教育認證。2021年獲得浙江省高校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



材料與化工專業學位碩士點依托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材料與紡織工程學院,涵蓋材料工程化學工程紡織工程等三個專業領域。現有碩士生導師140余名,導師隊伍中含有全職院士1名,柔聘院士2名,浙江省“萬人計劃”創新領軍人才等省部級人才5名;近五年聯合培養研究生400余人。應用化學、紡織工程和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為浙江省一流專業建設點,化學、紡織科學與工程為浙江省一流學科,化學、材料科學進入全球ESI前1%。

擁有省重點實驗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重點創新團隊、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4家省級平臺,科研設備總值超1.5億元。近五年承擔國家、省部級等各類科研課題近500項,總經費近1億元;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2項。與嘉興港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浙江嘉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長三角氫能產業促進會等共建了清潔能源現代產業學院,與浙江嘉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了嘉興學院?嘉化能源未來技術學院,與三江化工、衛星石化、新鳳鳴集團、萬凱新材料、華友鈷業和嘉欣絲綢等大型企業建立了研究生培養基地,聘請了一批產業教授和技術專家參與人才培養,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模式。



材料與化工專碩學科代碼:0856

 

研究方向高分子功能材料

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被SCI、EI收錄論文140,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0余件。在星形支化丁基橡膠技術熱塑性彈性體及其復合材料制備與應用技術方面的多項科研成果實現產業化應用,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獎三等獎1項

  • 科研項目

近年來,承擔國家973項目子課題“綠色低碳可控正離子聚合制備飽和彈性材料的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高電驅動應變電彈性體復合材料的設計、制備及性能研究”等國家級課題10項,承擔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聚合物/石墨復合界面材料的超雙疏、耐磨損表面的仿生構建與研究”等省部級課題11項,承擔北京市教委科技發展計劃面上項目等其它縱向項目中石油等企業委托技術開發項目等課題100余項。

  •  特色研究

該方向圍繞航空航天、高端裝備、電子信息、新能源、軌道交通、節能環保、醫療健康等領域裝備的關鍵材料需求致力于高性能高分子功能材料的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應用技術開發。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特種橡膠材料,高性能電子封裝材料,光固化3D打印樹脂材料,環保型電磁屏蔽材料,納米發電機,超疏水材料納米空氣凈化材料,鋰離子電池隔膜材料,特種膠黏劑智能凝膠與器件有機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等。

 

研究方向二:無機非金屬功能材料

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被SCI、EI收錄論文120余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余件。在新型儲能材料開發、納米氧化物粉體制備技術等方面的多項科研成果實現產業化應用,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項

  • 科研項目

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兩類新型稀土金屬有機單離子磁體的設計、合成與調控”、“基于Janus結構的高導電接觸MnO2/金屬納米復合材料的制備、超級電容性能及固/固界面電荷轉移機制研究等國家級課題12項,承擔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層狀稀土氫氧化物的磁性熒光雙功能納米材料的構筑及性能研究”等省部級課題10項,承擔北京市教委科技發展計劃面上項目、中石化等企業委托技術開發項目等課題40余項。

  •  特色研究

該方向主要圍繞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海洋工程、生物醫用等領域裝備的關鍵材料需求,開展轉換材料核心的無機非金屬功能材料的應用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高性能電池材料(鋰離子電池、燃料電池、太陽能電池等),超級電容器材料,高密度信息存儲磁性材料,磁性熒光雙功能材料,相變儲能材料,熱電轉換材料,稀土發光材料等。

 

研究方向三:環境友好化工過程

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180篇,被SCI、EI收錄論文90余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件。多項科研成果實現產業化應用,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學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

  • 科研項目

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加壓大型鼓泡塔中氣泡群尺度流動結構與傳質特性的構效關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費托合成環隙型微通道反應器內氣液流動、傳熱與傳質特性的實驗研究與數值模擬等國家級課題5項,承擔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教委科技發展計劃面上項目中石化等企業委托技術開發項目等課題70項。

  •  特色研究

該方向圍繞國家在能源和環境領域中的戰略需求,針對綠色合成與清潔轉化中的核心科學技術問題,開展環境友好化工工程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氣液固三相反應器放大技術,多相流測量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精細化工產品綠色化學反應工藝開發,新型分離技術開發與應用,精制脫硫技術,芳烴選擇性催化烷基化技術,加氫精制催化新材料的研制及其應用技術。

 

研究方向四:能源轉化利用技術

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140余篇,被SCI、EI收錄論文70余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0余件“離子液體催化合成生物柴油”和“生物質增塑劑”技術等多項成果實現產業化應用,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中國化工學會科學技術獎基礎研究成果獎二等獎1項。

  • 科研項目

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特異性化學吸附及分子內C-C鍵選擇性斷鍵對碳水化合物催化制備乳酸作用機制研究”等國家級課題6項,承擔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木質纖維素選擇性轉化的Nb2O5基固體酸的可控制備及催化機理研究”、北京市教委科技發展計劃重點項目“景區專用生物質清潔燃料生產技術研究”等其它縱向項目以及中石化等企業委托技術開發項目等課題60余項。

  • 特色研究

該方向主要致力于生物質、煤或天然氣清潔轉化利用工藝開發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廢棄油脂、生物質、石油化工C4餾分等原料催化高效轉化制備環境友好精細化工產品,煤基清潔燃料和化工產品開發,烯烴和二烯烴選擇加氫催化劑和工藝研究開發,煤焦油、煤瀝青、木焦油的深加工,油漿綜合利用技術等。

 

研究方向五:環境催化反應技術

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150篇,被SCI、EI收錄論文6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7多項科研成果實現產業化應用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1項、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1項

  • 科研項目

近年來,承擔國家973課題子課題提高FCC輕油收率的催化材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氧化物薄膜/分子篩核催化劑的設計及對FCC煙氣脫性能研究”等國家級課題8項,承擔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氧空位可控調變的CaZrO3基CWOO催化劑可逆自修復機制研究”等其它縱向項目以及中石化等企業委托技術開發項目等課題70余項。

  • 特色研究

該方向圍繞催化技術關鍵環節,重點在油品清潔化、工業煙氣治理、工業廢水處理、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環境友好催化技術等方面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油品清潔化生產工藝與催化新材料,車用燃料清潔化技術(油品深度脫硫技術、油品有機氯脫除技術),工業煙氣NOxSOx催化減排技術,揮發性有機物(VOCs)減排技術,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技術,廢油、廢塑料等再生加工和利用技術


主要為材料與化工及相關領域培養能夠獨立從事新材料研發與應用、化工過程開發等工作的應用型復合高層次技術和項目管理人才;校內外導師220余人,教授(高級工程師)占40%以上,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模范教師1人,安徽省教學名師7人;擁有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研究院(合肥環境工程研究院),1個院士工作站,1個博士后工作站,1個中德合作環境技術轉化中心,實驗室面積約20000m2,設備資產總值約7000萬元,近五年科研經費4000余萬元,2019年橫向到賬經費1000余萬元。分別與德國畢克化學、德國奚偉德控股企業集團及合肥國軒高科動力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納米助劑研發中心”“新能源系統中心”“合肥學院西韋德建筑及材料研發中心”等校企合作研發與育人平臺;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德國歐綠寶集團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與德國羅斯托克大學、雅德大學、達姆施塔特應用科學大學及英、美、韓等國高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提供了應用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的支撐平臺。

本碩士點擁有功能材料、化學工程與技術、資源循環利用、過程工程經濟、過程控制與信息化、綠色建筑材料、化工材料大數據、環境化工與材料和生物化工9個特色方向。

功能材料方向圍繞安徽及周邊區域和社會對新型功能材料的需求,以功能材料的制備、加工與應用為主要研究內容,涉及阻燃材料、潤滑材料、能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與納米材料等方面,培養服務材料、化工、能源及相關行業的高層次應用型研究人才。

化學工程與技術方向涉及膜過程與膜材料、藥物分離、能源催化技術、精細化工、材料化工等方面,強調安全、環保與健康意識的培養,立足合肥、面向安徽、延伸全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服務能源、化工、材料及相關行業的高層次應用型研究人才。

資源循環利用方向主要開展生物資源利用、電池拆解及資源回收、礦物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上述方面涉及到的新材料、新技術與新工藝開發。本方向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能從事資源循環利用及相關領域技術研發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研究人才。

過程工程經濟方向是針對過程工程領域及其實施環節進行經濟效益綜合評價,預判過程工程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前景,研究過程工程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尋求過程工程與經濟的最佳結合。

過程控制與信息化方向主要涉及過程信息處理與傳輸技術、智能檢測設備與技術及化工過程機械等方面,本方向以先進制造工程學院為依托,緊密圍繞地方企業生產一線的需求開展研究和培養工作,定位于培養安徽省及周邊地區企事業單位急需的、過程工業領域的高水平應用型研究人才。

綠色建筑材料方向以建筑節能材料、生態建筑材料、固體廢棄物在建筑材料上的應用等為主要研究內容,培養學生從事綠色建筑材料制備、加工與應用技術開發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化工材料大數據方向針對化工材料研究、生產和管理過程中采集的多源異構數據,研究過程監控大數據的收集、匯聚、分析處理和可視化技術,實現化工材料研發和生產過程的動態監控、預測預警,提高化工材料行業管理水平和企業決策科學水平。

環境化工與材料方向以化學工程技術及各種新型環境材料為基礎,生物方法和物理化學方法為支撐,研發和推廣各種環境友好型的固體廢物、大氣、水體污染治理技術及其工程應用以及其相關新型環保材料的制備。

生物化工方向以生物學、化學、工程學為基礎,研發仿生功能材料、開發微生物資源、研究生物催化與轉化過程中的基本理論和工程技術,培養高素質應用型生物化工技術和管理人才。

上述九個方向以材料與化工領域為基礎,強調多學科交叉,涉及新材料、生物化工、先進制造、節能環保、大數據等我省重點發展產業,這些方向所培養的人才都是社會急需的,且需求量大。

   本學科1981年獲化學工程工學碩士學位授予權,1984年獲得化學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1988年設立化學工程與技術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00年獲得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化學工程學科成為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成為首批國家一級重點學科。2006年和2012年在教育部評估中心組織的學科水平評估中,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在全國同類學科中排名均列第52005年和2015年化學工程與技術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兩次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后流動站。2016年,在教育部評估中心組織的最新一次的學科水平評估中,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整體成績為A

   本學科已建成一支學術與專業水平高,育人能力與工程背景強的高水平教師隊伍;本學科擁有化工資源有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有機無機復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納米材料先進制備技術與應用科學重點實驗室、北京市生物加工過程重點實驗室,北京市膜分離過程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化工過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為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提供了優秀的研究平臺;擁有北京化工大學常州研究院、蘇州研究院作為卓越工程師計劃的校外培養基地,且在河北開灤集團、山東新龍集團、北京東方仿真軟件技術有限公司、中安科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東方化工廠建有實訓基地,為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搭建了完備的生產實訓平臺。本專業學位領域的研究工作強調面向應用的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開發相結合。

本學科以高端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大需求為牽引,與時俱進地構建了具有學科前沿性和交叉性為特征的“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工程應用”三位一體的創新研究體系,構建了國內一流水平的碩士-博士人才培養研究平臺和基地,建有2個屬于化工學科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全國化工學科只有3個),合作建有“有機無機復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化工資源有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膜分離過程與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能源環境催化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另有8個校級創新團隊,形成了“團隊合作、協同創新、敢為人先、服務社會”的團隊創新文化,為高端人才培養奠定了平臺基礎。此外,為了保持“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的先進性,學院在化學工程、化學工藝、工業催化、納米材料與技術、能源化工、資源化工、環境工程、應用化學等領域不斷加強教學、科研能力建設,不斷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凝煉新的研究方向,已經形成了若干穩定且瞄準國際學術前沿、水平先進的研究方向,為培養國家需要的高水平化工高等科技人才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本學科面向國家節能減排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之重大需求,結合國際化工學科前沿方向,發展形成了“化工過程強化科學與技術”、“新材料分子設計與產品工程”、“生物煉制科學與技術”、“綠色工業催化”、“煤基化學品與清潔能源”等五大特色學科研究方向,形成了一支由院士、長江學者和國家杰青為核心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隊伍,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職教師140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中國科學院雙聘院士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973首席科學家1人、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獎獲得者4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國家萬人計劃“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6人。在專任教師中,博士生導師63人,碩士生導師104人,正副高級職稱教師10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師占教師總數的90%左右。



專業點分布

网信彩票-安全购彩